医疗建筑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实现医疗机能与建筑功用的完美融合,同时还需承载生命无常的厚重与人文关怀的极致,最终抵达人类「终极庇护」的梦想。
从18世纪末的阁式医院(pavilion hospital)到19世纪的砌块医院(block hospital),再经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反思,人类对医院的定义又回到了「治愈」的本源。人们对「美好医院」的追求不是高科技的冰冷堆砌,而是朴实而充满关爱的善意之所。
台湾虽是弹丸之地,公共医疗却走在世界前列。在台湾医疗发生巨变的三十年里,其建筑也实现了现代化的完美蜕变。虽然台湾大部分医疗建筑外观都朴素平实,而进入其中却能时刻感受到极致关怀给予建筑的体温。如何让患者不再恐惧绝望,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与被关爱,让医院成为患者身心的终极庇护,仅此一项,台湾便是大陆医疗建筑的楷模。
三十年之变迁
台湾本土医疗建筑的意识觉醒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下文均省去「上世纪」)。受医疗保健制度变革的影响,再加之欧美医院管理理念的冲击,台湾在这个时期逐渐从盲目的改扩建中觉醒过来,开始因地制宜,探索与台湾医院管理相契合的建筑艺术。
7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医院建筑开始摆脱科室主导的枷锁,从医院管理出发,整合各部门的不同需求。台湾久负盛名的林口长庚医院就是在当时兴建的。
由于此时医院建筑的空间相对富裕,医院的功能布局多为平面分布式,兼具良好的通风和采光。那时的台湾大医院都人满为患,因此都设有较大的门诊区域,同时为了感控需要,医院开始为医生和患者设立独立的通道。为了使各部门功能区相对紧凑,遂将医技部门放在手术室和监护病房之间。虽然这种分布式的布局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但因为占地多、动线长、导致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浪费,也不利于患者的方便就医。空调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使台湾的医疗建筑在80年代步入了绝对集中时代。为了应对医院的大型化以及复杂性,绝对集中式的医院设计重视机能且极具效率,住院、门诊、急诊及医技部门都集中设置,良好的部门空间规划缩短了服务动线并利于病患的抢救和就医,部门间亦可资源共享不必重复设置。因绝对集中式占地小,遂可提供大量绿地供病患休闲及医院未来发展使用。医技部门的设计开始趋向集中式检验,以减少仪器的重复购置;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化的发展,医院各科室之间的功能开始整合。而此时世界范围内对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反思也激发了台湾建筑人文意识的萌发,人们开始强调室内设计在医院中起到的作用。
90年代后,台湾医院建设发展逐步趋于稳定,医院开始向郊区发展,这时由于拥有相对较多的面积,为解决绝对集中式医院的通风采光不佳、缺乏人性化元素等问题,医院开始向相对集中的方向发展。各科室开始设立小型的独立诊疗室和设备,以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而大型的医技中心则可以承接更多的医疗活动。相对集中式的医院结合了分布式医院型态良好的通风、采光优点及绝对集中式医院高效能、资源共享的良好配置关系,形成集功能、生态环境及人性化考虑优点于一体的医院型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就医流程,台湾的医疗建筑完成了现代化的完美蜕变。
人本济世
提及台湾医疗建筑,便无法绕过长庚和慈济。长庚医院以高效的企业化运营而闻名,慈济则以悲天悯人的无微关怀著称于世,两所名院以不同的方式对台湾医疗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内核都是对病人的体恤、关爱和尊重。1976年,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为纪念其父王长庚,创办了长庚医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长庚医院已拥有台北、林口、基隆、高雄等7 个院区,8300多张病床,成为台湾最大的医学中心。据称,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开幕前夕,时任行政院长的蒋经国前来参观,对长庚医院体贴入微、舒适怡然的就医环境印象深刻,感慨民间办医的良苦用心。随后,行政院便决议拨出上百亿资金分别辅助台大医院与荣民总医院扩充改建,使老区的国立医院焕然一新。自此,其他企业,慈善机构都认同医疗事业是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绝好方式,于是纷纷新建医院,很多医院也开始扩充床位、更新仪器或者设立分院。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在整个台湾医院建筑变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本济世,勤劳朴实」是长庚人的座右铭,走进桃园长庚分院的大厅,可以醒目地看到「勤劳朴实」四个大字,随处可见的志工使病人感到格外的温暖。院区内设有礼拜堂和祈祷室,帮助病人及家属缓解情绪,并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志工随时帮助有需要的人;门诊内设有量血压休息等候区,病人可以在这里做初步的检查;所有厕所都有编号,并设有紧急呼叫按钮,一旦发生事故医护人员就能随时赶到,对病人情况的考虑真是体贴入微。
而曾到慈济医院就诊的民众,一定会有感于其完美的人文空间。医院大门刻有证言法师的题字:人间菩萨如农夫,诚正信实如大地,智慧妙法如清水,广邀善工勤耕耘。一层大厅安排了室内乐团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抚慰心灵;公共区域设有美术长廊,展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医院地下一层设有餐厅、书店、咖啡厅等生活空间,方便病患及家属日常生活所需;很多楼层还有空中花园,供病人及家属放松休息。慈济医院倡导医病、医人,亦要医心,时刻实践到「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大爱情怀,为台湾医疗整体的人性化氛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启迪与反思
回顾台湾建筑三十年的变迁,虽然也经历过理念缺失的迷茫和盲目扩张的冲动,但自其本土建筑意识觉醒之时,就将人文的种子深深根治于地基,几十年来生根发芽,成为台湾医疗事业的宝贵财富。来长庚、慈济就医的百姓感触最深的不是优良的环境,而是医疗团队精湛的医术,高效管理,以及便捷的流程和随时随地的关照体恤。台湾面积狭小,医疗竞争异常激烈,私立医院占医院数量的70%之多,为了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医院更加注重长期的规划和发展。长庚医院在始建之初就为未来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
据许常吉先生回忆,林口长庚医院在建设之初还没有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创始人王永庆请教台大张锦文讲授,一顿午餐的时间,即决定买下半个林口,一期开设了一千六百张床位。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未来扩建的需要,垂直动线位于中间,井字型水平动线向四面展开,为未来增建埋下了伏笔。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也以分期方式在原有医院旁边增建了新的医疗大楼。
反观比如今大陆补丁式的扩建与填鸭式的新建,长远的眼光与科学的规划都是我们必修的课程。台湾医院建筑外形看似不是雕琢,但内部细节和人文内涵却是大陆无法比拟的。这不仅关乎建筑,更关乎管理,台湾医疗建筑的每一次变革都于伴随着管理理念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深入。没有科学的管理流程,体恤病人的仁慈之心,建筑说到底仍是冰冷的空壳。所谓建筑的温度实则是医者的用心,而非豪华的地板、精致的石材,或是富丽堂皇的外观。「人本济世,勤劳朴实」,也许这才台湾医疗建筑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建筑志业 - 对话台湾医疗建筑大师许常吉
许常吉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即与医疗建筑结缘,从最初的林口长庚,到后来的慈济、仁爱,许先生一路走来,用自己的才思智慧和对建筑的恒久热情跨域了台湾医疗变革最为深刻的三十年。
如今,凭着在大陆的六十余件杰出设计,许先生继续着海峡两岸医疗领域的深入交流。许先生为人谦和,宁静又充满热情,医疗机能对于建筑自由的限制在他那里亦然成了另一种内敛而又自如的艺术表达。
《中国医院院长》:「以病人为中心」已经成为当今医疗建筑的共识, 您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性化,以病人为中心?
许常吉:「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一个口号,你真的是要把患者的感受装在心里。一个医院并不是因为有了阳光绿地,就会变得人性化,一个好的医院首先要安全、便捷,其次它要让病人感受到关怀,被尊重被照护。
病人对传统医院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所以应该尽量使用自然采光,让患者和医护人员身心放松,有时候ICU的病人虽然昏迷,但是他们需要这种昼夜时光的变化。现在的建筑会预留更多的公共区域,把人文空间和文化走廊放进去,我们可以做艺术品展示,也可以做健康教育,或者加入更多有趣的东西,以缓解医院紧张冰冷的气氛。我们还会在医院里设立祈祷室,帮助重症患者和家属缓解心理压力,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病人感受的体验。
另外我们还要尊重患者的隐私,在空间布局上给予他们安全感。比如在做义大医院的时候,我们把产科放在医技和病房之间,用整个一层来做产科病房。因为生育本是喜事,若让她们和其他病人一起,可能就会有焦虑的心情。当初我们做仁爱医院的时候,医生很强势,要将每个产科病床完全开放,但是我们坚持要做遮蔽的东西,因为我们要尊重患者的隐私。医院建筑虽然只是载体,但是它的内部空间和整体机能却能反应一个社会对生命以及心灵的关照程度。
《中国医院院长》: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天空之城》深受儿童喜欢,您在设计台大儿童医院的时候也用了「天空之城」这个意象,您能和我们分享其中的一些理念吗?
许常吉:小孩子都害怕来医院,从外面一直怕到里面,我们的设计就是要尽量减轻儿童恐惧和不安的心理。整个建筑的外形呈现「天空之城」的造型语汇,通过鲜艳的颜色和非常规的外形来消除传统医院对患者的心理暗示。我们在大厅的入口处以及室内都应用了大量的弧面造型,墙面和地板是非常柔和的彩色,这些都会给人一种放松愉悦的感受。在大楼做主体建设的时,就有十六位艺术家先后加入内部装饰,开始打造八个「健康森林」主题。
建成的医院里有游乐园,有立体画廊,亲子休息区,孩子和家长在这里完全没有传统医院的感觉。另外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小细节,比如每个电梯门都有一个动物主题,小孩子马桶内壁上也有动物形象,所有的装饰材料都使用非常安全的环保材料等等。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孩根本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很多时候小孩会呆在那里不想走。
《中国医院院长》:大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医院兴建,您对大陆这几十年的医疗建筑整体有怎么的看法?
许常吉:大陆走的路和台湾不一样。台湾大概从上世纪七零年代就开始了现代化医院的建设,台湾建筑演进的每一步都和医院管理分不开。因为台湾面积很小,而且是全民医保,如果一个医院实力不行的话,病人就会去其他医院;没有病人,好的医生就不会来,医院就做不下去,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而且台湾70%是私立医院,医院必须自谋出路,想办法让病人满意。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医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医院必须切实做到让病人满意,所以他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做细节,抓每一个环节,做内涵,而且会非常理性地规划医院未来的发展。
中国现在医院建筑从外观上看,是很现代的感觉,但是里面的功能和内涵非常欠缺。这跟大陆沟通的程序有关,设计只做到外围,里面的装修无法介入。这里的装修不是简单的土装装修,它包括每一个房间的功能、布局,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但是现在做装修的人不懂医疗,医院也不会跟他们做深入的交流,很多时候会忽略房间的使用功能,有时候甚至会从造型出发而忽略功用。
大陆的招投标显得太粗放,往往设计院画了一个月的图,一天就讨论完了,建筑内部只有大概的基本功能架构,但是更细的东西就没有了。在台湾这些都会做的更细,每一个房间里所有需要的东西都会在建筑图中标示出来,比如这个房间要有门禁,那就会标出来;这个地方需要医疗气体,也会标出来,这些大陆的图纸上都是没有的。而且医院给设计院的时间太短,因为考虑到领导什么时候要到工啊之类的问题,会一直在赶进度。但是台湾的周期要长很多,对设计图业主有不满意的地方会随时改动,一个设计到最后的实施中间会经历无数的调整。我想在这方面,大概大陆在设计上花的时间是全世界最短的。
《中国医院院长》:您觉得大陆和台湾的业主哪个更容易沟通?
许常吉:毕竟台湾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磨合期,医院各个科室的功能定位比较成熟,大家对于基本的东西会有一个共识,因此在大体上会比较如意沟通。但是国内是突然间跳起来的,从原来几百张到现在几千张,业主有时候不见得知道自己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带业主去台湾参观,让他们对自己医院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
从医生的角度来讲,隔行如隔山,台湾的医生都是最精英的阶层,他们的权威性很难动摇,所以反倒不太容易被说服;而大陆的医生吸收新东西的能力很强,加上他们以前接触的都是老的东西,所以反倒容易被说服。
许常吉
许常吉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
台湾医疗建筑暨务管理交流协会理事长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
建筑学会永久会员
许常吉先生在两岸的医院建筑作品累积近120座
曾获内政部第一届杰出建筑师规划设计贡献奖
建筑暨相关事业特殊杰出人才卓越成就金像奖及卫生署卫生奖章等多项殊荣
11577 臺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3號2樓之1
+886-2-2783-3615
+886-2-2788-5735
廈門市湖里區湖里大道22號聯發文創口岸1號樓401單元(郵編361000)
0592-2590858
0592-2590858
2F.-1, No.3,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886-2-2783-3615
+886-2-2788-5735
#401, No. 22, Huli Avenue, Huli District, Xiamen, China 361000
0592-2590858
0592-2590858
11577 台北市南港区八德路四段768巷3号2楼之1
+886-2-2783-3615
+886-2-2788-5735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22号联发文创口岸1号楼401单元(邮编361000)
0592-2590858
0592-2590858
11577 臺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3號2樓之1
+886-2-2782-9671
+886-2-2788-5735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4号院A区 1层110室(邮编100053 )
2F.-1, No.3,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886-2-2782-9671
+886-2-2788-5735
Suit 110, 1st Floor, Section A, No. 4, Bai-Guang Road,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100053
+886-2-2782-9671
+886-2-2788-5735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4号院A区 1层110室(邮编10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