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卫生科研工程如何建? 台湾卫生研究院建设心得

文/许常吉关伟强   许常吉建筑师事务所

      台湾卫生研究院第一期工程,于2000年4月进行规划设计,于2005年7月落成使用,包括研究大楼、行政大楼、图书馆与信息中心3栋主要建筑物,及能源信息中心、废弃物处理中心。该工程共享户外空间,充满着植栽、地形景观、水瀑;室内科研空间,则具有很大的“变动弹性”;在基地绿化、基地保水、日常节能、CO2减量、水资源节约、污水垃圾改善、废弃物减量等“绿色建筑”评估指标上,设计考虑缜密;还采取了地形塑造等物理环境控制策略。2006年,本项目获得台湾第四届优良绿色建筑设计奖,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卫生科研工程。

 

本项目的缘起与设计理念

      台湾卫生研究院,是台湾医药卫生最高研究单位,其任务包括:推动台湾卫生相关领域研究,规划台湾预防保健政策,及进行本领域人才的培训、交流、提升。

 

本案的缘起

      本案的缘起,是为台湾卫生研究院,提供一个完善的研究建筑,及相关的支持硬件,让该研究院原散落于台湾各地的研究机构(如各研究单位及中心等),得以统合于一个具有特色及先进设备的院区内,促进相关研究、交流、互动,进而争取在该领域获得创造性突破。

 

现设于本院区内的研究单位,共有11个:

1.癌症研究所

2.细胞与系统医学研究所

3.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

4.生物技术与药物研究组

5.医学工程研究组

6.环境卫生

7.职业医学研究组

8.分子与基因医学研究组

9.感染症研究组

10.纳米医学研究中心

11.免疫医学研究中心及疫苗研发中心

 

      本建筑群,为了满足众多不同领域研究的需要,及相关支持设施的要求,选择由许常吉建筑师事务所与NBBJ及EWA,设计第一期的院区,包括研究大楼、行政大楼、图书馆与信息中心3大建筑物,及能源信息中心、废弃物处理中心。

 

设计理念

      本项目基地,位于一片台地上,南侧最高点至最低点间有6m高差,形成了基地南面宽阔的视野。本项目的设计,利用此基地特色,让建筑群朝南侧展开,以期自建物内任一点向外,均能得到最好的开放景致。为了将院区内不同时期、多阶段兴建的建筑物,形成具秩序的建筑群,建筑师利用了“景观丝带”,将建筑物串连起来,营造了一气呵成的整体性。第一期的3栋主要建筑物,以户外连廊相接,圈围出一个由3座建筑共享的户外空间。这并非一个单纯的户外空间,而是充满着由植栽、地形景观、水瀑组成的“场所”。研究人员工作之余,可在此放松,进行户外活动。

     本项目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简洁、无过多装饰的语汇,来呼应研究院理性、科技的内涵。其户外连廊,采用了颜色、质感大异其趣的岩材。这一方面丰富了建筑群的质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建筑物的洁净、理性特色。

 

卫生科研空间的规划特色及重点

      院区建筑群中,以实验室为主的研究大楼,是主体性建筑物。不管从其功能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其建筑配置的居中位置来看,都说明了这一点。

 

卫生科研空间的“变动弹性”

      当今,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科研目标常会随需要而改变,所以研究人员很多时候,会随所指派之任务而组成团队——当该项任务完成后,此任务导向(Mission Oriented)团队,也将会解散。这种研究团队的组成方式,是现今研究主题多变的大趋势所决定的。相应的,建筑硬件必须能适应变动需求,并在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改变,以满足新的需要。    基于此,当下科研建筑的特色,就在于具有最大的“变动弹性”(Flexibility)。

 

所谓“变动弹性”包括:

适应性(Adaptability)、灵活性(Versatility)、交互对换性(Interchangeability)及扩充性(Expansibility)。

 

1.适应性,是指在紧急或一般的情况下,依需求做出对应调整,

如送风量、空调正负压差的改变,温湿度、电源供应的调整等,以适应未来新的需求。 

 

2.灵活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内部项目(包括仪器、设备等)之重组。

这样的重组需求,在实验室或在实验动物饲养室中,同样重要。

 

3.交互对换性,是指不同空间对调时,能相应容纳。

 

4.扩充性,是指在建物内各研究部门扩大使用面积,需改变隔间;

或是在原建筑物基础上加建,以满足新的需要。

 

 

模矩化的实验室空间(Module)

      实验室最经济的使用尺寸,为短向3.2~3.5m。这尺寸让实验桌以外的人行空间,不至于大到可堆放杂物,或小到行动不便而造成危险。空间的模矩化,是在开放实验室内,呈现出规律性的实验桌配置,同时也反映在核心支持区内,各空间之分隔尺寸,有相互间的倍数关系。这样的模矩关系,能充分落实现代化实验室所需的弹性要求。具倍数的空间尺寸,使得空间之间的实验桌、桌上仪器、落地型仪器等,能在不影响到隔间板的情况下调换,即能容纳使用。各实验空间在模矩化的情况下,皆能重复及规律地预留弹性供电、供水,甚至是空调送排气口的接点。在预留弹性供应量的情况下,各实验空间在影响不大的变动下,即能增设所需的水电空调等供应。每个单元空间,皆有独立的设备供应系统,任何变动都不会影响到邻近的工作空间。实验室的人工光源,要求无影,以给研究人员提供最佳的视觉环境。模矩化的空间,让灯具的位置也能完全被掌握,并设在实验桌的正方上。

 

 

设备夹层(Interstitial Space)

      实验室正上方1层[C2],供设备使用。实验室设备,除一般信息、水电、空调管线外,更包含了大量供排气管路及过滤配件,供生物安全操作柜及化学排烟柜等使用。本设备夹层,让人员能在不影响下方实验室研究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定期的维护作业,及不定期的实验室变动之配合工作。

 

开放实验室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室空间,在无交互污染的前提下,采用开放式实验室,让自然光进入实验室的主要人员工作空间中。开放式实验室,可提供人员更多的交流及互动的机会,同时使用型式上更具弹性。开放式实验室的另一优点,在于使用了开放走道(Ghost Corridor),从而可不必因重复设置内、外双走道,而浪费实验室内可使用的空间。

 

核心支持实验室(Central Support Core)

      科技的发达,使实验室内的仪器取代了一部分人力工作。这些仪器中的一大部分,在同一研究单位内是可共享的。另外,仪器中有不少会发热、产生噪音。将相关空间集中设置,除使研究单位资源能共享外,还提高了功能性效率,也让一般实验室空间质量更高。

 

实验室都符合美国生物安全第二等级要求

     本项目之一般实验室,皆能达到美规生物安全第二等级的环境要求,包括室内材料的使用、空调送回排的要求、安全设备(如洗手台、洗眼器、紧急净身器)的设置等。

 

卫生安全第三级(BSL-3)实验室

      本项目于研究大楼7楼,设置了两套共4间符合台湾生物安全第三级规范所定的生物安全第三级实验室。实验室内各空间之压差设计严谨,以防止负压的实验操作区空气向外流。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理念,正好与医院的洁净手术室相反:手术室,严禁污物进入产生污染;生物安全实验室,却要求所有实验室内污物与外部隔离,以形成一个封闭的“容器”(Containment)。因此,生物安全第三级实验室内,设有高压真空灭菌锅,锅体内能将外排气体与冷凝水及自身,过滤灭菌后外排。研究主管办公室,独立设于实验室外。办公室空调绝大部分,为循环式冷气供应。而实验室却为了洁净的研究环境,而采用全新风冷气供应。将办公室分离,可让空调能源更能发挥效率,不至于耗费在办公室,而造成浪费。

 

“绿色建筑”各评估指标的缜密设计考虑

基地绿化

      院区之植栽规划,从维持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尊重生命的理念出发,将现有植栽尽量保留,而无法现地保留者,于院区中择适当地点进行移植,其中包含了水柳、凤凰木、苦楝、羊蹄甲、松树、大叶桉、柠檬桉……。植栽树种的选择,以原生及乡土树种为主 - 占植栽总数1/2以上,植物种类的多样化,更达60种以上。院区总植树量:原有乔木计632株,新植乔木计1550株,灌木及地被种植面积,约达176 700m2(不含草地部分),并采用复层式之植栽配置,及三角种植方式。另外,院区内原有之表土(20cm厚),于整地时予以保留暂存,再于景观植栽工程实施时,回填利用。在未定生态多样性指标评估时,本院区之植栽绿化,已具备了其中混合密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生态等评估项目的设计精神。

 

基地保水

     本院区的规划原则,是维持环境平衡及水土保持,创造整体和谐并有独特风格的景观意象。整体规划以东西向之中央绿带及步道系统,形成了院区之景观轴线。院区内,保留大面积绿地(占基地面积60%),并利用区内挖填土方,塑造地景变化。除达到土方平衡的目标外,还配合排水系统设计,将院区地表水分区引导至渗透低地及滞洪池,提供了土壤水分涵养之功能。滞洪池之雨水,回收供给植物浇灌使用。景观铺地计划,于广场、停车场等区域,尽量采用透水材料(高压水泥砖及植草砖),以维持雨水的下渗功能,及降低泾流量。建筑周边开挖人工地盘上,回填厚度大于45cm以上之覆土,进行植栽绿化,达成了绿色建筑基地保水指针的标准。

 

日常节能

     行政大楼行政大楼,主要作为办公室之用,整栋大楼采用中央空调。本栋建筑配置为南北走向,建筑物东西向立面开口。为避免阳光直射,而造成空调耗能增加,本项目设置了深约1.6m的遮阳板。

 

图书馆与信息大楼

      以3层的图书馆为主,另外是信息办公室、演艺厅及餐厅。整栋大楼采中央空调。

 

研究大楼

      主要作为实验室之用,也包括了研究员的办公室。整栋大楼采中央空调。

 

实验室空间部分

      因实验对环境条件之要求,采24h全新风空调,晚间保持30%的空调量。由于本栋建筑物配置为南北走向,所以建筑物东西向立面开口,以避免阳光直射,而造成空调增加耗能。还设有深约2.3m之遮阳板。

 

基本数据

      本院区设独立机电中心,含分量储冰槽,以降低用电契约容量,使其有效达到节能目标,及减少运转电费支出。机电中心也考虑了扩建计划,整合未来扩建时,所需冷热源系统的增设与衔接。

 

空调系统

      冷水侧循环系统中,冷水以环状管送至行政大楼、图资大楼及研究大楼,再由各栋建筑之区域冷水泵,送至空气侧设备做热交换。空气侧循环系统中,送排风系统策略上采用分区独立模式,以适合不同的使用需求。行政大楼及图资大楼,采用预冷空调箱加小送风机;研究大楼,采全新风变风量系统,实验室之换气次数每小时6次以上。

 

节能源考虑

      采用具有节能效果的VAV供给和排气系统;对于空气传输装置,采用焓节能器控制;对于提供室内空调之风扇、冷水和热水区域泵等设备,采用变频驱动;安装充有乙二醇液的旁通盘管,以便预先调整室外空气温度,以达到将引进室外空气到空气箱,与建筑物排放空气等系统之间,做热回收;使用低表面风速的盘管和过滤器,以降低静压值,借此减少风扇消耗功率。照明灯具采用高效率、高功率型,日光灯则采用电子式镇流器及镜面铝板反射,以提升灯具效率比;照明控制在公共区域,以两线式管理;车道灯,则采取点灭传感器控制。窗户帘由单独开关控制,以期达节能目的;空调等系统还考虑了夜间停机控制的可能;冷水储存也被考虑,以适应峰谷运转需求。

 

CO2减量

研究大楼

     地上9层,地下2层。结构体为钢构架,外墙挂PC预铸墙。平面为不规则之对称形。地面层以上之各层,高度平均,且无立面出挑,立面并无特殊装饰,只有东西侧非主结构外的遮阳板,所以装饰性适中。除电梯间、管道间及厕所外,内部隔间墙全部采用干式施工轻隔间。

 

行政大楼

      地上5层,地下2层。本栋建筑为RC结构,外墙为RC墙,无立面出挑,遮阳板、装饰性、采用干式施工轻隔间等方面,与研究大楼同。

 

图资大楼

      地上6层,地下2层,结构体为RC+SC结构,外墙为RC造,立面并无特殊装饰,遮阳板、装饰性、采用干式施工轻隔间等方面,与研究大楼同。以3栋建筑物之总楼地板面积加权计算,CO2减量指标之值为0.874。因此,本“绿色建筑”指标为合格。

 

水资源节约

      本工程中水水源,来自科学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之排放水,其处理量远大于本栋建筑之马桶、小便斗等用水器具之需求量。马桶采用坐式冲水阀型。本工程设计中水为冲刷水水源,依照学者专家们的研究建议,将以冲水阀型马桶为首要选择,故本器具不列入节水器材。小便斗采用电眼感应二段式自动冲水(离去即停不浪费),使用厂牌型号为电光牌。实验室水槽所设置之龙头,市面上未有相关之自动式省水产品,故实验室内采用的龙头皆为手动式,单位流量>9L/min。实验室内之龙头,也不列入检讨范围内。实验室内,另设有紧急冲身洗眼器及洗眼器等用水设备,因平时并不使用,故不列入检讨范围内。

 

污水垃圾改善

      台湾卫生研究院各项生活排水,皆接到竹科园区之污水处理设施;厨房及其它拟有固体物之污水源,会设置截留槽。实验室之排放废水,会经研究大楼设置于地下2楼的废水处理场,做前置处理,达相关废水排放标准后,再排至院区内下水道,与其它废污水排出院区,至科学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设置有独立的废弃物处理中心。该建筑风格简洁,与主要建筑群呼应。建筑物四周种有树木植栽,以美化环境。由于本院区研究大楼内设实验室,除一般废弃物外,也含特殊化学性废弃物,所以废弃物处理程序比一般办公大楼复杂,要求也更高。各类废弃物收集后,须依废弃物性质分类、贮存,以利后续处理。而废弃物之运送动线,也在考虑设定之中。

 

废弃物减量

      基础开挖面积,是以地下2楼之开挖面积为计算依据的:研究大楼13 198.25m2、行政大楼5365.77m2、图资大楼3928.90m2,共计22 492.92 m2。地下室容许开挖土方基准,依“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提示,有地下室开挖时采用0.65。由于是3栋建物合并计算,构造别包括有钢结构、SRC结构及RC结构,因此废弃物减量指数,采用最差的等级0值计算。基地平衡土方用量,以0为计算值。在整个院区之初步规划构想中,就考虑利用开挖地下室之余土,作为院区中之人为起伏丘陵用土,因此,院区景观设计规划中,就已将余土处理掉,而不需运出院区外处理。各挖填土方量,见“本项目挖填土方量表”。本项目挖填土方量表(排“废弃物减量”同对开)

挖方
构造物开挖447 347.50m2
开挖土石方65 416.49m2
填方
整地填方280 973.06m2
构造物回填154 856.28m2
沃土暂存处理58 980.0m2
余方暂存处理17 954.65m2
 

      在营建自动化使用工法方面,3栋建筑物皆采用木模系统,内部皆采用干式轻隔间来处理;预铸外墙,则只有研究大楼在使用,其立面面积占3栋建筑总立面的66.1%(27059.67/40964.18%)。建筑工程施工工地中,也采取了各项粒状污染物防制措施。我们清楚了解到在开发施工期间,对基地及环境之可能影响,进而加以避免。

 

物理环境控制策略

地形塑造

      本案设置地下室,共开挖447 347 m2。为了不将土方运离基地,造成废弃物外移,充分地利用了开挖土方来塑造地形,以丘陵起伏的高低变化,创造出具特色的地景,同时使得若大的基地上,各大建筑物不至于散落无序,而能连成一气。

空调节能

      院区采中央供冷循环系统,将冷水以环管,送至各大楼。为配合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减少运转电费支出,采用了分量储冰槽,以降低用电契约容量。由于本案之功能需求的特殊性,大楼必须采用全新风,因此,大楼供排气系统采用VAV变量控制阀,来控制流量,以降低不必要的能源耗费。另一方面,大楼供排气系统,也利用了物理机制,如旁通盘管做“冷回收”及“热回收”,以达节能目的。

 

回收水利用

      院区中水来源,为回收区内达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经三级处理后,作为各大楼马桶冲刷用水。依推估,全院区的单日生活总用水量约327t,而冲刷用水量则约115t/d。使用上,中水之供应远大于需求。雨水的回收,则做为补充植栽浇灌及空调冷却水塔用水。

 

滞洪池及贮水低地

      本案基地上,设置了3个容水量共达5800m3以上的滞洪池,及3个容量共达2000 m3以上的透水低洼绿地,用以作为大雨量时之雨水暂存区。低洼绿地有良好的透水地面,长时积水后,能完全渗入土内;而大雨来临时,则又能将排不掉的雨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致影响建物。滞洪池也有相同的功能,同时还能长时间存水,作为院区内植栽浇灌的补充用水。

 

设置深长的遮阳板

      由于基地的特色,建筑群采南北走向。主要开窗面皆朝东西向,造成日晒问题严重。室内尽可能采自然光的要求下,建物外设了深长具效用的遮阳板,除提供了遮阳的功用外,也兼作为外墙维护清理的走道。此外,这深长的遮阳板,与整个建筑群融合成一体,成为简洁之建筑语汇,为本项目建筑物的一大特色。

 

采用轻隔间墙及预铸外墙

      本项目主要建筑物内部,绝大部分隔间墙,皆采用干式施工的轻隔间墙。一方面,这是建物功能所需(具弹性更动的隔间墙要求);另一方面,这使得建物达到轻量化目标,进而减少CO2及废弃物的产生。另外,占主要建筑物总外墙面积66%以上的研究大楼,则采用了预铸外墙面。这样使得建材使用量减低,更减少了空气污染。

醫學院及附設醫院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Hospitals

医学院及附设医院

慈濟專案

Tzu Chi Featured Projects

慈济专案

實驗室

Laboratory

实验室

財團法人及企業醫院

Medical Facilities by NPOs

财团法人及企业医院

外交部/署立/市立/軍醫院

Minister of Foreigner Affair / Government Medical Facilitie

外交部/署立/市立/军医院

大陸專題醫院

Specialty Hospitals in China

大陆专题医院

健康醫療園區

健康医疗园区

Medical Care Center

許常吉建築師事務所

11577 臺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3號2樓之1

+886-2-2783-3615

+886-2-2788-5735

合作夥伴

惟澤(廈門)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廈門市湖里區湖里大道22號聯發文創口岸1號樓401單元(郵編361000)

0592-2590858

0592-2590858

C.C.Hsu     Associates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2F.-1, No.3,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886-2-2783-3615

+886-2-2788-5735

Partners

Weize  (Xiamen)  Architecture  Design  CO.,  LTD.

#401, No. 22, Huli   Avenue,  Huli  District,   Xiamen, China 361000

0592-2590858

0592-2590858

许常吉建筑师事务所

11577 台北市南港区八德路四段768巷3号2楼之1

+886-2-2783-3615

+886-2-2788-5735

合作伙伴

惟泽(厦门)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22号联发文创口岸1号楼401单元(邮编361000)

0592-2590858

0592-2590858

台灣醫療建築暨醫務管理交流協會

11577 臺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3號2樓之1

+886-2-2782-9671

+886-2-2788-5735

 

聖帝國際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4号院A区 1层110室(邮编100053 )

Taiwan  Medical Buildings   and  Healthcare  Executives  Association

2F.-1, No.3,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886-2-2782-9671

+886-2-2788-5735

 

Shengdi  l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  Engineering  Co., Ltd>

Suit  110,  1st  Floor,  Section   A,  No. 4,  Bai-Guang  Road,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100053

台湾医疗建筑暨医务管理交流协会

11577 台北市南港区八德路四段768巷3号2楼之1

+886-2-2782-9671

+886-2-2788-5735

 

圣帝国际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4号院A区 1层110室(邮编100053 )